智能時代到底是什么意思?接下來該如何發展?這是一個 AlphaGo 命題。
該命題可以用三句話來理解:我們的社會將進入一個虛實互動的平行社會;我們將從牛頓時代的確定性、大定理、小數據,走向默頓時代的引導性、大數據、小定律;做人工智能就是所謂的"小數據、大數據、深智能"三步曲。
AlphaGo在圍棋對戰中完成的就是這三步曲,科技時代已從邱奇—圖靈論題轉向了AlphaGo 命題,如果說圖靈開創了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時代,而AlphaGo則開創了智能技術與智能產業時代,它標志著人類范式的轉移,標志著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。
這一新階段可以概括為“三個三”和“五個五”,并匯集成平行智能這一新的科技,而它在某種程度上也與哲學思想不謀而合,新的世界是關于平行智能的世界,也是關于平行哲學的世界。
智能時代的“三個三”與“五個五”
第一個“三”是“三個世界”。按照科學哲學家波普爾的觀點,世界由三部分組成:物理世界、心理世界和人工世界。農業和工業已經開發了前兩者,今天我們面臨著開發人工世界的偉大任務,即解放智力,讓數據資源、知識體系和社會智慧成為建設新IT時代的原料和動力,讓人類進入一個嶄新的“智業”社會。
第二個“三”是“新、舊、老”三個IT ?!袄稀盜T(Industrial Technology)是開發物理世界的主打工具,解決了人類發展的資源不對稱問題;“舊”IT(Information Technology)是開發心理世界的主打工具,打破了信息的不對稱;而人工世界必須依靠“新”IT智能技術(Intelligent Technology),解決人類智力不對稱問題,這是時代的任務。
第三個“三”是三個“軸心時代”??枴ぱ潘关愃荚凇稓v史的起源與目標》中提出了“軸心時代”的概念。實際上,他只揭示了物理世界“軸心時代”的產生,即人性大覺醒和人類哲學的突破。心理世界的“軸心時代”是人類理性大覺醒,從哲學走向科學。而人工世界的“軸心時代”是人類智性大覺醒并將催生技術突破的智能時代,今天的人工智能和智能技術僅僅是開始。
人性、理性、知性,這一系列認知變化背后的邏輯是什么?韋伯認為是人類天性惹的禍,恐懼、貪婪、懶惰催生了交流(Communication)、比較(Comparison)和尋求共識(Common Sense)。
三C合流,在世界范圍的表現形式就是全球化。三個世界及其三個軸心時代揭示了全球化的層次。物理世界的全球化是“你有我無”,結果只能為負和;心理世界的全球化表現為自由貿易,結果是“零和”;人工世界的全球化,其好處是“正和”,即“你有我也有”,甚至可以“無中生有”。
人工世界是動態的世界,它本質上可以保證人類的任何權利,使“多贏、包容”成為可能。而第三波智慧共贏、包容的全球化已經開始了,因此我希望“一帶一路”是第三波智慧全球化的開路先鋒,由此實現“智慧”化的"人類命運共同體",這也是我個人的中國夢。
為了利用這個時代,我們還有五個“五”。
曾經最大的網絡是交通網,后來是能源網、信息網,現在是物聯網,但人類還缺一張智聯網。我們要從被聯到在聯,再到主聯。待這五張網的"大5G"網絡建好后,人類的存在形態必然發生深刻變化,五張網會以一種新的力量把三個世界緊密地變成一個整體。我將其命名為“五力合一”,即數據的力量、計算的力量、算法的力量、網絡的力量、區塊鏈的力量。
單純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就像在土基或沙基上建樓,是不牢固的。區塊鏈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就建造起智能系統的“鋼筋水泥地基”,區塊鏈為人工智能奠定了可信、可靠、可用的高效數據基礎。如果說傳統的人工智能是以小火烹制“玩具”規模的小問題,而區塊鏈智能則是以烈火燃燒起“星空”規模的大問題。
平行智能讓“碼農”變“智農”
這么一來,就形成了一個新的科技——平行智能。
什么是平行?過去,“吃一塹、長一智”是通過在物理世界頭破血流甚至搭上生命的“吃一塹”,換來在虛擬的知識世界里“長一智”?,F在能夠用平行的方法,在人工世界“吃一塹、吃多塹”,幫助我們在物理世界“長一智、長多智”,從而實現低成本、高效能。
比如,將來每一個工作崗位上都可以裝有三個知識機器人來協助工作,目的是讓工作變簡單,但不取代人?!懊枋觥睓C器人負責描述崗位職責,“預測”機器人負責預測待辦事項,“引導”機器人負責引導最佳實踐。
人會退休或辭職,但機器人則牢牢守在崗位上,人類只需要給它們喂養“糧食”即信息即可。人類給機器人提供不定性、多樣性、復雜性,機器人反過來把這些內化成它們的敏捷性、向任務聚焦的能力和向目標收斂的能力。
知識機器人把“小數據”導成“大數據”,再把“大數據”煉成“小智能”,它們將擴展并給予人類“真正”的智能。這么一來,就會形成一個新的“合一體”:人類——人機結合、知行合一、虛實一體。
未來,機器要從計算機升華為平行機,把牛頓機、默頓機合二為一,打通三個世界,從而讓邊緣端和云端串聯在一起,產生一系列新的崗位。這樣人工智能就不會造成失業,反而會帶來90%以上更好的工作。就像計算機在今天讓許多人變成“碼農”一樣,它將來還會產生學習工程師、法律工程師、決策工程師等新的崗位,讓我們從“碼農”變身“智農”。
新時代必須有新哲學
新時代只有新技術還遠遠不夠,新時代必須要有新的哲學。
三個世界對應的哲學可以分為三類,經典哲學討論的是Being,過程哲學討論的是Becoming,但是隨著人工世界的到來,最重要的一定還是Believing。三個B,對應的是物理現象、心理過程和人工引導。
三個世界,知識也分三類:描述性知識、預測性知識和引導性知識,也與三個B相對應。關于第一個B,是當下最熱的現象哲學,它將所有的經典哲學一網打盡;關于第二個B,是許多學者都研究不透的懷德海的過程哲學;關于第三B,是平行哲學,它讓虛實糾纏、平行互動,成為永恒的過程。
《彖》曰:"剛柔交錯,天文也(平行);文明以止,人文也(描述)。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(預測),觀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(引導)。" 也隱隱約約透露出"三個世界,三種哲學"的理念。
我個人認為,所有的經典都是以描述哲學為中心,即以海德格爾所謂的Being-in-the world為核心。隨著科學的發展,現在已經開始以預測性科學知識為中心,走上過程哲學,即關于怎樣Becoming-of-the world。但是在以開發人工世界為主的智能時代,還是應以Prescriptive Knowledge引導知識為主,即樹立平行哲學的理念,研究如何Believing-for-the world,這也是默頓的范式。
現在需要什么樣的新哲學?我認為是關于Believing的引導本體的系統和體系,產生新的知識,并以人工世界為核心實現知識自動化,創立能夠使人類順利進入智慧社會的一種新哲學。我們在物理世界有Energy(能量),在心理世界有Entropy(熵),在人工世界有Entanglement(糾纏),科學上的這三個E加上哲學上的這三個B,融合一起,就是新時代思維的關鍵詞。
馬克思曾說:“哲學家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,而問題的關鍵在于改造世界”。希望智能科技與平行哲學的融合,能夠使認識與改造世界和諧平行,使世界更加美好。